跻身农商行“资产万亿俱乐部” 谁是下一位

2025月11月07日 47418

  记者 吴杨 李静

跻身农商行“资产万亿俱乐部” 谁是下一位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农商行的战略布局与规模跃迁,已然成为区域发展动能与产业活力的直观镜像。透过各家农商行2025年三季度信息披露报告,一幅“头部立标杆、尾部竞新局”的行业图景清晰铺展:重庆农商行、上海农商行、广州农商行、北京农商行稳居“资产万亿俱乐部”,以合计超5.9万亿元的资产规模筑牢头部壁垒。

跻身农商行“资产万亿俱乐部” 谁是下一位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  在头部阵营以特色化路径巩固优势的同时,成都农商行、深圳农商行、东莞农商行等组成的第二梯队正分层加速、蓄力突围。一场关乎规模突破与质效提升的“新万亿竞逐”已然升温,其背后既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硬核比拼,更是差异化战略与区域禀赋的深度适配。

  

  四家银行稳坐万亿交椅

  资产规模前十大农商行已形成“头部稳守规模、尾部加速突围”的格局:头部机构固守万亿规模,依托区域优势稳坐头把交椅;第二梯队则以较快增速、更具活力的业务模式,吹响冲击万亿门槛的号角。

  全国农商银行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的仍是那熟悉的“四驾马车”:重庆农商行、上海农商行、广州农商行、北京农商行。

 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重庆农商行以1.66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蝉联榜首,较去年末增长9.30%,是西部县域金融的“压舱石”;上海农商行以1.56万亿元紧随其后,资产增速4.72%,体现了长三角地区金融的精细化扩张;广州农商行以1.42万亿元、北京农商行以1.35万亿元巩固万亿阵营,四家银行资产合计超5.9万亿元,在资产规模前十大农商行中占比近六成,头部效应突出。

  在净利润方面,前三季度,重庆农商行(109.25亿元)、上海农商行(108.14亿元)组成的“盈利双子星”表现亮眼,二者共同构筑起农商行盈利的“双百亿标杆”;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广州农商行(17.22亿元)同比下降18.73%,成为“四驾马车”中盈利承压最显著的银行,有评级报告认为,这主要源于其较大的房地产相关行业敞口,导致资产质量恶化、拨备计提增加,同时叠加了息差收窄与区域竞争激烈的影响;北京农商行(59.66亿元)同比增长1.53%。

  在“四驾马车”之外,第二梯队已形成明确的分层冲刺态势。截至三季度末,成都农商行以9991.85亿元的资产规模,成为剑指万亿的第一方阵,且较上年末的增速处于资产规模前十大农商行前列,成为衔接万亿俱乐部与后续梯队的关键角色;深圳农商行以8024.66亿元、东莞农商行以7697.05亿元的资产规模构成第二梯队的“中坚层”,虽然前者资产较去年末微降1.78%,但资本充足率仍保持15%的安全水平,后者的资本充足率为15.43%,同样具备规模扩张潜力,只是净利润同比超20%的降幅提示其需在盈利端破局。

 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江苏江南农商行(6165.10亿元)、杭州联合银行(5961.21亿元)、青岛农商行(5099.20亿元)则形成了5000亿元至7000亿元资产阵营。江苏江南农商行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5.39%,杭州联合银行增长6.39%,青岛农商行增长3.01%。

  万亿银行的错位竞争

  重庆农商行、上海农商行、广州农商行、北京农商行之所以稳居“资产万亿俱乐部”,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域经济禀赋,也源于自身深耕本土、错位竞争形成的独特优势。

  重庆农商行凭借当地遍布城乡的网点布局,形成了显著的渠道优势。截至6月末,该行共设有7家分行、35家支行及1733个营业机构,它们近80%分布于县域及农村地区,构建起“乡乡有机构、村村有服务、家家有账户”的广泛服务网络。这一网络体系助力该行在重庆的县域存、贷款市场份额长期居于同业领先地位,业务格局呈现出鲜明的“农村领跑”特征。同时,扎实的网点基础也为零售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截至9月末,该行客户存款规模10270.92亿元,其中个人存款占比超过85%,“人缘”优势显著。

  当前,重庆农商行正加快“城市赶超”步伐。一方面,重庆坚实的工业基础与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”“西部陆海新通道”等战略带来发展机遇,为该行对公业务增长提供了空间;另一方面,该行是四家万亿农商行中唯一一家拥有理财公司的银行,并发起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,这为其综合化经营及盈利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抓手。

  虽然上海农商行、广州农商行、北京农商行处于经济发达地区且各具特色,但均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。记者梳理发现,这三家银行的竞争优势是在县域、郊区、城中村等下沉市场深入布局,并在这些区域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。同时,它们充分依托所在地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,有效推动了业务扩张。

  例如,上海农商行扎根上海逾70年,在市郊地区形成了广泛的网点覆盖与深厚的客户基础。同时,该行依托上海坚实的经济根基、合理的产业结构,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战略积极布局,使得该行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及科技金融业务在当地具有竞争优势。

  差异化突围之路

  从行业全局视角看,农商行在支撑实体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,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,发展机遇与困境并存。“谁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农商行”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行业破局与银行差异化突围的逻辑之中。

 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9月末,农村金融机构(含农商行、农合行、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)总资产61.06万亿元,同比增长6.2%,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为13.1%。数据背后,是农村金融机构深度嵌入县域经济脉络、填补大型银行服务盲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。

  但行业困境也日益凸显:“中小银行的资源与大型银行差距较大。大型银行在贷款定价竞争中占据天然优势,中小银行普遍资金成本较高。同时,中小银行业务资质较为单一,与大型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相差悬殊。”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罗煜直言。

  在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、内外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下,如何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,成为农商行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。

  “深耕主业、立足本土”已成行业共识。一家资产规模处于前十大农商行之列银行人士表示:“‘地缘人缘’优势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。作为本土法人银行,我们对当地经济、产业、企业的经营状况等‘软信息’掌握更深入,能弥补‘硬信息’不足,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;决策链条短,响应快,可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,尤其是在服务小微、‘三农’等‘长尾客户’时,大行难以复制我们的优势。”

  西部地区某农商行副行长给出破局路径:“聚焦‘本地+普惠+特色’构建差异化壁垒,深耕小微、‘三农’、社区客群,补大行服务盲区;结合地域产业特色,按‘向下、向小、向信用’定位开发小额信用贷等产品,破解小微企业抵押难题。”

  如今,新万亿农商行的竞逐格局已逐渐清晰。成都农商行是最具确定性的“候选人”——截至三季度末,其资产规模距万亿元仅差不足20亿元,较二季度末增长1.58%,年末有望突破万亿元;7.34%的营收同比增速与6.97%的净利润同比增速,实现“规模+盈利”双高。深圳农商行、东莞农商行、杭州联合银行等构成“潜力梯队”,资产规模均有望跨上万亿元台阶。

相关推荐